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改研究 >> 课程思政 >> 正文
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召开
厦门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

发布者: 发布时间: 2021/02/27 18:41:47



全面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重要举措,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结合我校实际,制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充分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建设目标

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核心,课程思政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特色鲜明、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工作机制,使思政工作依托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见效,让课程思政理念深入人心,形成“课程门有思政、教师人人重育人”的育人局面,全面提升立德树人成效。

三、建设内容

结合厦门大学“四种精神”,深挖校本文化资源,以爱党、爱国、爱校、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内容,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四史”教育、军事教育、国家安教育。内容重点包括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等。

四、工作原则

(一)顶层设计、协同发力

根据学校课程思政教学工作总体目标,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建立“党委领导、党政同、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强化组织保障,凝聚党建力量,引领育人合力,促进多部门多院系合作,进一步提高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加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使所有课程充分发挥育人功能。

(二)整体统筹、分类推进

课程思政以专业课为主要依托,覆盖所有院系、所有学科专业和所有教师,从学科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课堂教学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评价激励机制等各个方面进行整体统筹和系统谋划,从不同学科专业育人要求、不同类型课程价值理念进行分类推进。突出前瞻性、可行性和协同性要求,明确各类课程建设思路、内容和方法,分类分有序推工作。

(三)以研促教、资源共享

深入研究课程思政建设重点、难点和前瞻性问题,及时总结提炼新成果、新经验、新模式,推动课程思政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成果转化应用。充分发挥党支部和教学课程组作用,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全面提升教研水平。建立纵向跨学段、横向跨学科的交流研修机制,深入开展教师教学交流研讨。推动建立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联合教研机制,深挖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

五、工作举措

    以立德树人为统领,按照“课程为核心、思政为重点、教师为关键、成效在学生”的思路,持续构建党建引领、课程为基、师德航、质量保障的“四位一体”课程思政工作体系。

(一)实施“党建引领”工程,落实课程思政主体责任制

1.加强党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领导。各学院(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要担起第一责任人的重任负责监督课程思政建设落地情况及成效。将课程思政建设列入院党委会(党政会)议事日程,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作为相关评估评价、评审评比的政治标准和重要指标,定期研究制约课程思政建设的突出问题并出台相应解决措施。学校将学院课程思政改革推进情况纳入各院党政一把手述职范围,并作为年终述职的重要内容。

牵头单位:组织部/党建办、人事处/人才办;配合单位:各基层党委(党总支)、各教学科研单位

2.实施“党支部活动+课程思政”引领工程。各基层党委(党总支)要把党建工作同课程思政的建设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党支部将课程思政主题学习作为“双周政治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并结合本院课程思政建设设计和开展“固定党日+”活动、党支部工作立项活动,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在课程育人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牵头单位:组织部/党建办、教师工作部;配合单位:各基层党委(党总支

3.积极推广“党课+课程思政”建设项目。各基层党委(党总支)要把课程思政融入党员和干部教育培训,在党课学习中纳入课程思政建设内容,邀请课程思政建设相关教师共同参加党课学习,形成党员讲党课、党课做示范的课程思政建设氛围,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党建与课程思政相互促进。

牵头单位:党校;配合单位:各基层党委(党总支)、学生工作部(处)、组织部/党建办、校团委、教师工作部

(二)实施“课程育人”工程,构建课程思政育人大格局

4.构建1+3”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以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依托各学院深入梳理各类课程教学内容,结合厦门大学“四种精神”和学科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学生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毕业要求和评价体系等各方面,构筑起以思政课程为核心,以专业课程为重点,以通识课程为拓展,以实践类课程为补充的1+3”课程思政教体系,建立思政课与其它各类课程同向同行的同心圆

牵头单位:教务处、研究生院;配合单位:各教学科研单位

5.健全“必修+选择性必修”思政课程体系。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必修+选择性必修”思政课程体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及时融入教学内容,将爱国主义教育、“四史”教育劳动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等学习教育内容有机融入思政课程教学。面向全体本科生开设5门必修思政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与《形势与政策》;面向全校本科生常规性开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选修课课程;分批次开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四史”专题研究》和国家教育》等选修课。面向全体研究生开设2门必修思政课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面向全校研究生开设4门选择性必修思政课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自然辩证法概论》;面向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专业选修课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题研究》专业必修课;面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教育学研究生开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专业必修课等。

牵头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研究院;配合单位:教务处、研究生院

6.全面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注重思政课教学创新,针对当代中国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设置前瞻性教学专题。完善教材体系,落实教材管理要求,统筹用好“马工程”教材。深化教学模式改革,注重启发式、参与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实现师生同频共振。完善教师集体备课机制,建立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的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工作合力。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发挥“名师工作室”和“课程组”的作用,健全教学帮扶机制。继续设立校院两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引导教师积极探索思政课建设规律,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及手段,推动思政课教学提质增效。

牵头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配合单位:教务处、研究生院、学生工作部(处)各教学科研单位

7.实施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计划。打造“3个1工程”,每个本科专业、每个研究生教学单位至少打造1位示范教师、1门示范课;每个学院至少打造1个示范教学团队,充分发挥示范课程辐射带动作用。鼓励支持院士、知名教授、教学骨干带头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培育建设一批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的标杆示范课程。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加大新形态课程建设力度,推动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开放共享,着力建设不少于30门课程思政线上“金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

牵头单位:教务处、研究生院、现代教育与技术中心;配合单位: 各教学科研单位

8.优化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规划建设一批类别齐全、内容丰富的通识教育课程,提升学生精神品质、理想追求、价值取向和文化品位。打造三大类别(技能类、进阶类、素养类)与八大模块(写作与沟通、认识中国、认识世界、认识自然、科学与创新、艺术与审美、自我与社会、生命与健康)的梯度课程群。立足厦门大学校本特色资源,组织开展弘扬厦大“四种精神”的校本文化系列通识课程。开展“学思想·读经典”主题活动,组织全校师生进行经典作品品读,从而将课程思政融入育人环境。

牵头单位:通识教育中心;配合单位:教务处、宣传部、各教学科研单位

9.依托第二课堂做好实践育人。实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通过教师指导第二课堂活动,将思想引领贯穿到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全过程,使学生从不同视角、不同环境、不同模式中汲取思想养分,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等多途径协调育人平台。打造一批注重学思结合、知行合一的专业实验实习课程、一批培育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以及一批注重教育和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的社会实践类课程。开发校史馆、博物馆、实习实训场所、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基地等实践类课程,持续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在实践中深化育人功能。

牵头单位:学生工作部(处)、校团委;配合单位:教务处、研究生院、宣传部、各教学科研单位

(三)实施“师德领航”工程,提升教师育人意识与能力

10.开展“观念攻坚”行动。各学院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落实基层党委抓教师思政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主体责任,深入推进每学期“议一次专题、办一场讲堂、树一个典型”的师德师风“三个一”提升计划。加强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丰富完善“1+X”理论学习体系,通过网络培训、集中研讨、座谈交流、观影学习等多种载体,组织开展常态化学习。利用双周政治理论学习时间集体观看学习强国《课程思政面对面》系列访谈节目,开展课程思政育人成效典型经验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引导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提升师德素养,将立德树人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

牵头单位:教师工作部配合单位:教学科研单位

11.开展“师资攻坚”行动。课程思政纳入新进教师培训、研究生导师培训、骨干教师研修夏令营、青年教职工素质拓展等活动,形成全链条、立体化的教师育人能力培训体系。深化“教学培训、课程评估、教学比赛”三位一体比赛模式,夯实“磨课、展课、辨课”的良性循环机制。组织开展“厦门大学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系列沙龙活动”,全面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识、能力与水平。及时总结课程思政建设学科经验,逐步建立一支分学科课程思政培训导师队伍。建立一批教师社会实践基地,在各类教师培训中加强实践教学和现场教学环节,组织教师赴社会实践基地开展国情考察。

牵头单位教师发展中心、人事处/人才办、党校;配合单位:教务处、研究生院、校工会、教师工作部各教学科研单位

12.选树先进典型,强化表率示范。在学校主页、新媒体等持续做好【聚焦|课程思政专栏,突出课堂育德,引导广大教师守好讲台主阵地。各学院推进建设体现学院特色的课程思政网上展厅,积极挖掘各门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各学院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专题教学研讨交流会,编写课程思政教学案例集,总结可推广的课程思政建设典型经验与特色做法,形成“学院有氛围、课程有示范、教师有榜样、成果有固化”的良好局面

牵头单位:宣传部教师工作部、教务处、研究生院;配合单位:各教学科研单位

(四)实施“质量保障”工程,将课程思政要求贯穿各环节

13.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统筹全校相关资源,深入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产出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推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成果转化应用。探索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专业学院联合教研制度,开展思政课教师与专业教师“手拉手”行动,通过讲座、交流会等形式,发挥思政课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作用,让课程思政成为“讲好思政课”的内涵延伸。研究制定分学科课程思政教学指南,通过系统梳理各学科核心主干课程的课程思政元素,为课程建设提供参考。推进课堂教学评价改革,研发课程思政评价指标,纳入日常课程教学评价。研究制定课程思政建设激励机制,将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纳入教学任务考核,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内容。

牵头单位:教师发展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研究院、处、教师工作部人事处/人才办;配合单位:教务处、研究生院、各教学科研单位

14.强化教学课程组建设修订厦门大学本科教学课程组管理办法突出课程思政要求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各教学课程组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课程思政专题研讨,以价值引领为根本、以知识传授为线索、以能力发展为目标,认真梳理课程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做好教学设计。认真研究课程思政目标,做到“立之有据”;精心挖掘课程思政内容,做到“言之有物”;准确把握课程思政切入点,做到“融之有道”;恰当运用教学方法与手段,做到“启之有方”;合理安排课后学习与考核,做到“导之有效”。

牵头单位:教务处配合单位:各教学科研单位

15.严格教材管理制度。修订厦门大学教材管理办法,加强党对教材管理的组织领导。进一步加强教材编写、审核和选用管理,坚持凡编必审、凡选必审,规范审核程序,严把政治关、学术关,促进教材质量提升。进一步完善教材编写激励机制,加大高水平教材建设资助力度,在课程思政课基础上,建设一批融入课程思政理念的教材,充分发挥教材育人功能。

牵头单位:教务处、研究生院、厦门大学出版社;配合单位:各教学科研单位

16.健全课程教学管理制度引导所有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理念,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将课程思政作为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核准的重要内容,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各环节,并以学生学习结果评价教学成效。

牵头单位:教务处、研究生院;配合单位:各教学科研单位

六、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担任组长,分管思政工作党委副书记和分管教学副校长为副组长,有关部门及学院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各学院成立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小组,制定本学院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方案明确实施时间表和路线图,分类分步有序推进工作。

(二)加强协同联动

加强宣传部、教师工作部、学生工作部(处)、人事处/人才办、研究生院、教务处、教师发展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与实践训练中心、校团委等相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到实处。

(三)加强经费保障

学校统筹利用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专项等拨款和其他各类资源,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鼓励各教学单位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有序推进。


厦门大学课程思政建设重点举措任务分解表

重点举措

序号

计划完成事项

责任单位

完成时间

实施“党建引领”工程

1

各学院(研究院)党委书记和院长作为第一责任人,负责监督落实课程思政建设落地情况及成效。学校将学院课程思政改革推进情况纳入各院党政一把手述职范围,并作为年终述职的重要内容。

组织部/党建办人事处/人才办各基层党委(党总支)、各教学科研单位

长期推进

2

教师党支部将课程思政主题学习作为“双周政治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并结合本院课程思政建设设计和开展“固定党日+”活动、党支部工作“立项活动”

组织部/党建办教师工作部各基层党委(党总支)

长期推进

3

各基层党委(党总支)开展“课程思政+”党课,把课程思政融入党员和干部教育培训,在党课学习中纳入课程思政建设内容

党校、各基层党委(党总支)、学生工作部(处)组织部/党建办校团委、教师工作部

长期推进

实施“课程育人”工程

4

做好新一轮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结合厦门大学“四种精神”和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学生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毕业要求和评价体系等各方面

教务处、研究生院、各教学科研单位

2021年9

5

面向全体本科生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与《形势与政策》等必修课程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选修课程;面向全校本科生分批次开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四史”专题研究》和《国家全教育等选修课;面向全体研究生开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等必修课程;面向全校研究生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自然辩证法概论》等选择性必修课程面向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专业选修课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题研究》专业必修课;面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教育学研究生开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专业必修课等。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研究院、教务处、研究生院

长期推进

6

针对当代中国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设置前瞻性教学专题。采用启发式、参与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完善教师集体备课制度,建立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的联席会议制度。依托“名师工作室”和“课程组”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工作部(处)

长期推进

7

统筹用好“马工程”教材。

教务处、研究生院、各教学科研单位

长期推进

8

设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教务处、研究生院、各教学科研单位

长期推进

9

实施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计划。每个本科专业、每个研究生教学单位至少打造1位示范教师、1门示范课;每个学院至少打造1个示范教学团队。

教务处、研究生院、各教学科研单位

2022年2月

10

建设不少于30门课程思政线上“金课”或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

教务处、现代教育与技术中心各教学科研单位

2022年2月

11

规划建设一批类别齐全、内容丰富的通识教育课程,打造三大类别(技能类、进阶类、素养类)与八大模块(写作与沟通、认识中国、认识世界、认识自然、科学与创新、艺术与审美、自我与社会、生命与健康)的梯度课程群。

通识教育中心、教务处、各教学科研单位

2022年2月

12

立足厦门大学校本特色资源,组织开展弘扬厦大“四种精神”的校本文化系列通识课程。

通识教育中心、教务处、各教学科研单位

2022年2月

13

开展“学思想·读经典”主题活动,组织全校师生进行经典作品品读,从而将课程思政融入育人环境。

通识教育中心、宣传部、各教学科研单位

2022年2月

14

实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通过教师指导第二课堂活动,将思想引领贯穿到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全过程。

学生工作部(处)、各教学科研单位

长期推进

15

开发校史馆、博物馆、实习实训场所、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基地等实践类课程。

校团委、宣传部、各教学科研单位

长期推进

16

持续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

教务处、各教学科研单位

长期推进

实施“师德领航”工程

17

各学院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落实基层党委抓教师思政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主体责任,深入推进每学期“议一次专题、办一场讲堂、树一个典型”的师德师风“三个一”提升计划。

教师工作部、各教学科研单位

长期推进

18

丰富完善“1+X”理论学习体系,通过网络培训、集中研讨、座谈交流、观影学习等多种载体,组织开展常态化学习。

教师工作部、教学科研单位

长期推进

19

将课程思政纳入新进教师培训、研究生导师培训、骨干教师研修夏令营、青年教职工素质拓展等活动。

人事处/人才办教师发展中心研究生院、校工会

长期推进

20

组织开展“厦门大学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系列沙龙活动”,各学院每学期至少组织1场专题沙龙

教师发展中心教务处研究生院、教师工作部教学科研单位

2021年7月

21

建立一支分学科课程思政培训导师队伍。

教师发展中心、人事处/人才办

长期推进

22

建立一批教师社会实践基地,在各类教师培训中加强实践教学和现场教学环节,组织教师赴社会实践基地开展国情考察。

党校

长期推进

23

在学校主页、新媒体等持续做好“聚焦|课程思政”专栏。

宣传部、教师工作部

长期推进

24

各学院建设体现学院特色的课程思政网上展厅。各学院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专题教学研讨交流会,编写课程思政教学案例集,总结可推广的课程思政建设典型经验与特色做法。

教务处、研究生院各教学科研单位

2021年12月

实施“质量保障”工程

25

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深入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究。

教师发展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社科处各教学科研单位

2021年7

26

研究制定分学科课程思政教学指南。

教师发展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各教学科研单位

2021年12

27

开展思政课教师与专业教师“手拉手”行动,通过讲座、交流会等形式,发挥思政课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作用。

教师工作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各教学科研单位

2021年7

28

推进课堂教学评价改革,研发课程思政评价指标,纳入日常课程教学评价。

教育研究院、教务处、研究生院、各教学科研单位

2021年12月

29

制定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激励机制,将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纳入教学任务考核,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内容。

教育研究院、人事处/人才办教务处、研究生院、各教学科研单位

2021年12月

30

修订厦门大学本科教学课程组管理办法,突出课程思政要求,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各教学课程组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课程思政专题研讨。

教务处、各教学科研单位

2021年12月

31

修订厦门大学教材管理办法,加强党对教材管理的组织领导。进一步加强教材编写、审核和选用管理,进一步完善教材编写激励机制,建设一批融入课程思政理念的教材。

教务处、研究生院、厦门大学出版社、各教学科研单位

2021年5月

32

健全课程教学管理制度

教务处、研究生院、各教学科研单位

长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