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同学和高同学两个人是舍友,她们分别是同一个专业的学术硕士与专业硕士。对于两人共同经历的这7个月研究生学习,她们直言感觉不出太大不同。高同学表示,在她的设想里,专业硕士的课程应该更具实践性,然而她却上了不少理论必修课,并且花了大量时间在作业上。黄同学则笑称,虽然自己“贵为”学术硕士,可是由于课业压力大、科研机会少,让她时常有种“大五”的感觉,科研目前离她还很遥远。
带着两位同学的困惑,本期“改革微聚焦”,记者走进研究生院,去挖掘关于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一手内幕”。
“2014年可以称为厦门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年”,这是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陶涛开门见山的一句话。为了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加大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创新力度,今年,学校对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此前“坊间传言”的诸如“研究生的课程会被压缩”、“专业硕士的实习学分比例会提高”等说法在此一一得到肯定。
科研时间都去哪儿了
今年2月,研究生院下发通知,要求各学院围绕着“高水平、一级学科、硕博贯通、资源共享、跨学科培养”五大核心原则,遵照培养规律,明确培养目标,选择3-5个国际国内一流学科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比较,结合本学科实际情况,于6月30日前制定或修订完全新的培养方案,然后由研究生院统一评估汇总形成最终方案,并在2014级新生中开始实行。
“国际化”“一级学科”等要素都是本次改革的关键点,然而更多学生则聚焦于“我们的科研时间都去哪儿了”?
作为主导方,研究生院对国内15所985高校的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查比较,并发放问卷了解学生的想法需求。根据多数学生反映的研究生课程设置太多,科研时间太少的主要问题,研究生院率先示出“诚意”,减少公共英语课,主动压缩学分,将硕士必修学分从30学分调整为文科26学分,理科22学分,且课程必须在1年内完成;硕博贯通原则允许学生在硕士阶段学过的课程,博士期间不必再学,在一定程度上灵活了博士生的课程选择自主权。

减少公共英语课,压缩必修学分,为科研创造更多发展空间
“深入以科研为导向的培养机制,我们就必须给予研究生更多的自主科研时间,而不是用几门课程简单对付。”陶涛介绍道,部分学院习惯用开课来“管住”研究生,这是实际上是违反培养规律的。研究生重在“研究”二字,理应花更多时间在科研项目和撰写论文里,通过实际参与才能真正获得相应能力的提升。
据悉,课程设置经过调整后,全校预计将共减少三分之一的研究生课程。2014年,学校还将配套“提高导师招生资格标准”、“提高导师对学生的经费资助”“合理分配资源与招生比例”等措施,以确保研究生们得到充分的科研训练,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私人定制的培养模式
2009年,我校开始统招专业硕士(双证),与学术硕士重科研的特点相比,专业硕士意在重实践。然而,目前学校对这两类硕士的培养模式,部分学生本身却难能感受到真正的差异。
针对许多同学的困惑,陶涛坦言:“目前学校对专业硕士的培养确实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即按照学术型模式培养。”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原本被寄予从事科学研究的学术硕士也纷纷“转行”投入社会就业求职的大流中。
为了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满足多数学生的实际需求,完成专业人才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本次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也加重了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私人定制”:
进一步将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的课程分清分细,减少理论课,增加实务课;
为专业硕士落实双导师配置,邀请社会精英参与研究生培养,成为实践导师;
开设实践课堂,与企事业单位达成协议,打造更多更规范的研究生实训基地;
提高专业硕士的实践学分,帮助他们尽快在社会中找到工作的位置。
……
这些,都将为专业硕士们带来期待已久的福音与改变。

私人定制的培养模式,促进专业人才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
2013年,我国研究生(包括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招生规模达60余万人,比2012年增加约2.3万人,比十年前的2003年则已足足多出34万人。全国研究生数量快速增长,许多用人单位也对研究生的知识储备、科研水平、工作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毕业生们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
“我们正在努力让培养出的人才适应社会需求,在科研上有竞争力,在实践上不落人后,为我校两万一千名研究生掀开更广阔的未来”,研究生院副院长陈工反复强调着。
那就让我们静静等风来,等待来自研究生院这股沁人心脾的改革新风。
(文/宣传部 杜筠 漫画设计/艺术学院 崔祥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