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简介:黄凌风,厦门大学南强重点岗位教授,环境与生态学院副院长,兼任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分会副理事长,生态学分会理事等。主要从事海洋生态学、赤潮科学、恢复生态学和生态工程研究。其开设的《海洋生态学》课程获评“国家级线下一流本科课程”,并于2022年秋季学期和2023年春季学期作为中西部高校青年教师融合式教学进修项目的精品课程之一,辐射中西部高校青年教师,助力提升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用一堂课,连接起与中西部高校青年教师的交流桥梁;以一颗真心,用爱的方式传递美的教育。《海洋生态学》课程,是2022年秋季学期和2023年春季学期中西部高校青年教师融合式教学项目中厦门大学开放的精品课程之一。授课教师黄凌风在与线下课堂同步的基础上,通过配套软件直播录屏,将教学场景在数字世界重建,形成一个区别于现实班级的克隆班。来自内蒙古、新疆、西藏等19个省份54所高校的71位青年教师通过雨课堂克隆班的形式参与了2022年秋季学期的课堂教学观摩,并给予黄老师的课程讲授高度评价,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知其所想,予其所求
“如果需要我们,我们就可以帮忙,没问题!”
2022年夏,当学校就融合式教学项目向老师们征求意见时,黄凌风爽快地答应了承担该项培训任务。经过校方的精心组织和黄凌风的认真筹划,《海洋生态学》作为进修项目的第一批课程于去年9月正式开课。
为何会选择主动承担研修项目的培训任务?黄凌风坦言,自己在厦大已经教书育人二十载,本身就对教学怀着深沉的热爱。另一方面,《海洋生态学》作为从校级、省级到国家级的一流课程,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授课方法上都经历了长期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有分享给广大青年教师的意义。因此,黄凌风想要通过克隆班让更多的教师能共同享受优质教学资源,互联互通。

黄凌风在《海洋生态学》课上
与此同时,与青年教师的长期接触,也让黄凌风意识到培养其教学能力的重要意义。很多青年教师,甚至是国外深造回校任教的教师,一开始很乐意承担教学任务,但往往一个学期后就深感“挫败”,还是宁愿多花时间在高回报的科研上。同样也曾是青年教师的黄凌风很理解他们的苦衷:初为人师难免教学授课经验不足。尽管他们热情满满,也在备课时下了很大功夫。但面对学生时,却很难真正地让同学们对自己所讲的知识产生共鸣,导致授课效果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
因此,黄凌风愈发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鼓励他们多从学生的角度理解知识体系,并在授课过程中穿插有趣的案例等活跃思维的元素,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吸收知识,使教学收获更多正面反馈。他不认同现在的“对于老师而言,教学是良心,科研才真正重要”等言论,“教学与科研互长”、“理论与实践并重”,才是黄凌风一贯以来坚持的原则。
身处优质教学资源丰厚的高校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更不用说处于中西部,教学资源相对匮乏的学校。黄凌风坚信,所有的学生都应该平等受到高水平的教育,像厦大一样的高水平院校更应当体现出自身的责任与态度,主动分享交流,既能让学生受益,也能通过传授经验,指导交流,助力青年教师在科研上的个人发展。
克服阻碍,传道解惑
想到在网络课堂之中,有一批来自中西部各地区的青年教师在认真聆听自己讲课,黄凌风在授课过程中也更加重视建构基础知识并潜移默化传输教学技能。
由于课程资源有限,有的学员教师并非环境生态相关专业,因此对于课堂内容中的专业知识有所欠缺。黄凌风考虑到这一点,特意在讲授时针对受众的不同特点做出灵活调整。专业表达太生硬,他就在提前备课时专门想出适合的比喻和案例辅助教学,让学生和老师们都能更好地理解。有时上课内容提前讲完了,黄凌风也会借此契机进一步地与学生们沟通交流,听取大家的反馈,并在最后总结课堂知识,带领大家复盘,给时常遇到课堂时间把握不好这类问题的青年教师们做示范。
黄凌风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教学风格,也体现在其课程与思政的完美融合中。作为厦门大学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团成员,黄凌风多次出席党的理论精神学习及国情教育等讲座。因其长期以来于教学科研等实践中沉淀积累的见闻与经验,他对思政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并擅长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小故事传达课程思政的目标。
黄凌风深知,如果只是天天都在教室、实验室,通过书本或电子平台获取时政知识,停留在表面的理解,就算是学再久也无法真正理解深层次的内涵,更不用说将其传达给学生。而在黄老师的讲述下,学生不是听过且过,而是能真正认可老师的观念并感到很有道理;青年教师们也感到收获颇丰,不仅从他自然而然结合起来的课程思政学习了思政教学的技巧,在其他方面也颇有启迪。
“我们的教学不只是一个方法,实际上更是教大家一种理念,在这个过程中给予循序渐进的引导。”曾经有一位老师在听完黄凌风在课堂中延伸讲授的教学经验后,欣喜地告诉他:“黄老师,听您这一讲,对我下一次申请科研基金都有很大的启发!”在黄凌风与学员教师的线上交流会中,也有很多青年教师特别提到在课程思政方面的收获,纷纷表示从黄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

黄凌风与克隆班学员教师们开展线上研讨会
由于是线上教学的方式,导致无法像线下课堂一样与青年教师们深入沟通,黄凌风便十分重视老师们的各种提问与反馈。难得开展的线上交流座谈会,原本只定了一个小时,结果大家都十分热切地与黄老师交流课程教学中的各种问题,持续了两个多小时才意犹未尽地结束。中西部青年教师们对拓宽知识储备及提升教学能力的渴望也深深打动了黄凌风,他期盼将来也能有更多的机会能与大家线下交流,邀请老师们实地参访学习,更好地推动优质教学资源辐射开放,使高校教师互联互通,为跨校教学教研协作提供基础,同时助力厦门大学不断加强开放合作,推动建设更开放、更融合、更具韧性的大学。
肩挑重任,步履不停

黄凌风在厦门市新翔小学进行科普讲座
“传道授业解惑,实际上就是用爱的方式传递美的教育。”
多年来的从教经历,让黄凌风总结出了自己的教育理念。他认为,知识是现成的,只有用爱去传递,把学生们当作自己的孩子用心去教授,才能真正让学生们接受。同时,知识与科学实际上也是一种“美”的体现,因为有这样的“美”的吸引,人们才会想去爱上知识,爱上科学。正是科学之美的存在,才更应该理解知识不是刻板的教条,而应当在知识的构架里传达出来,以爱的载体去衬托与激发“美”,最终让学生很好地理解吸收。这也是教师的职责所在。
不论是在教学与科研,还是在行政事务与社会科普等等领域,黄凌风都始终如一坚守着自己的理念与原则。多年来,他各项任务多肩挑,步履不停,奔波在教育一线。在环境与生态学院的发展历程里,很多门课程都是由黄凌风开设创立的。直到现在,他一个学期都至少要同时负责三门课程的讲授,教学任务量在全校教师中名列前茅。
除了教学,科研也不能耽搁,黄凌风在各个学会中担任要职,同时也需要承担很多学术活动的组织策划,出差参访更是常有的事。他的研究生助教陈念熙回忆,老师有时上课前一天很晚才出差回来,还会继续整晚备课,深夜时将当天课件发送给助教。
作为环境与生态学院的副院长,黄凌风在尽心尽力完成好各项行政工作的同时,也不忘与学生保持紧密联系。很多学生尽管不是黄老师的研究生,也很愿意找他交流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只要黄凌风在办公室,就很难闲下来,时常有老师学生前来,或是咨询事务,或是交流谈心。爱茶的黄凌风也会在茶几上备好茶具与好茶,静候客人拜访。
电视媒体、科普讲座中也常常能看见黄凌风的身影。他秉持着“老师不仅是学校的一份子,更是国家和社会的一份子,应当回报社会,有所奉献”的理念,积极主动回应社会需求,出现在有需要的地方。作为在环境与生态领域深耕多年的教授,黄凌风具备扎实且广博的科学知识,辅之以生动的讲授技巧及其独特的个人魅力,成为各类科普讲座的受邀专家。黄凌风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身为科学工作者,这也是他不断致力于实现的目标。
厦门海岸出现“蓝眼泪”,他回复厦门日报采访,为民众讲解成因并破除误解;中小学邀请他做科学讲座,他便将科学知识与动画、图片结合,栩栩如生地向大小朋友们科普。凭借多年参与筼筜湖治理的经历,黄凌风也成为周边居民的“专属答疑官”。近年来筼筜湖周边生长大量浒苔,引得居民困惑,误以为是污染再次加重,黄凌风就以“人伤口愈合长痂”类比,阐述了浒苔其实是生态环境改善的体现之一,疏解了大家的担忧。

黄凌风在办公室,柜子上贴满了历届毕业生合照
多肩挑的重任下,黄凌风也时常会感到分身乏术,但他通过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来合理安排各项工作任务。而参与中西部高校青年教师融合式教学进修项目,也是希望借此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年轻教师,助其教学与科研互长,实现教育的传递。2023年春季学期,黄凌风也选择继续承担中西部高校青年教师融合式教学进修项目的培训任务,辐射更多中西部高校青年教师,助推教师队伍数字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