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咨询 >> 身边好老师 >> 正文
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召开
重阳节教育楷模潘懋元谈长寿秘诀:“多动脑”(组图)

发布者:中心管理员 发布时间: 2014/10/03 08:36:22

点击浏览下一页
潘懋元小学、高中、大学时期照片


     人民网厦门10月3日电( 康宁 陈斌 魏晓艳)10月2日重阳节,本网记者走访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潘懋元先生,代表网民祝贺潘懋元先生节日快乐,并向他讨教了长寿的秘诀。( http://fujian.people.com.cn/n/2014/1003/c337006-22507708.html)


    今年94岁高龄的潘懋元先生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活跃,谈兴十足,根本不像是耄耋之年。今年他用一周的游海庆祝自己的重阳节。“以前80多岁的时候我还跟大家去爬山,现在爬不动了,改去‘游海’了。”潘懋元先生说。


    已过耄耋之年,潘懋元先生他说自己长寿的秘诀就在“多动脑”。“身体健康要运动,脑运动比身体运动更重要,因为脑是控制身体的神经中枢,”潘先生说,“要多动脑,有事情做,不断实现自己的价值”。


    上周,潘懋元先生和家人一起乘坐“皇家加勒比海号”游轮,从厦门到韩国济州岛,再到日本冲绳岛,最后到香港上岸。在船上,潘懋元先生喜欢在房间的阳台上看看书,在甲板上喝喝茶,看看远方,尤其是在海上看日出日落,“有很不一样的感觉”。在先生的眼里,重阳节对中国是很重要的日子,从古代的家人团聚,到赋予它敬老的意义,这个节日都是很有意义的。


    “多动脑”正是潘先生一生实践的原则。自15岁从教,潘先生笔耕不辍,成果丰硕。潘先生至今坚持自己备课,备课时不准打扰。他坚持每周到学校去跟学生见面,坚持每周末在家里办文化沙龙,“潘先生的客厅”在他从教的厦门大学赫赫有名。甚至在家里的饭桌上,潘先生也边看新闻联播,边和家人讨论着大事小情——金门的历史,韩国的气派,亚运会的女篮、跳水比赛,都是潘家人的谈资。


    从教79年,潘先生曾执教于小学、中学,直至大学,担任过小学校长、中学教务主任、大学副校长。从教以后,潘先生注意到当时中国的师范学校只注重小学和中学老师的培养,敏锐地意识到“高等教育和小学、中学教育是大不相同的”,于是在50年代就倡议建立高等教育学新学科。潘先生所编的《高等教育学》奠定了这一新学科的基础。1978年,他一手创办并主持了全国第一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1986年,潘先生被评为中国第一位高等教育学科博士生导师,至今他仍在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任博士生导师。


    “板凳敢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这是潘先生一生秉持的箴言。潘先生热爱教育工作,喜欢与学生交流,他曾说过,教师这份工作给他带来幸福感。潘先生的学生们,时常到他的家里去,跟他聊天,自由地讨论。学生写论文的时候,潘先生甚至会单独约见学生,给予指导。2012年,福建省授予潘懋元先生“杰出人民教师”称号。2013年,厦大授予他“南强杰出贡献奖”。今年教师节时,潘懋元教授获得了“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称号,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作为从教79年的老教授,潘懋元先生提醒青年人一定要有自信,要有“我行,我可以干得更好”的信心。在潘先生看来,长久以来,老年人看不起年轻人,一代不如一代的观念,是错误的。年轻人自己更应该自信。刚入学的大学生很容易感到迷茫,但潘先生说,“迷茫说明要进步。”迷茫意味着处在从迷茫到认识的过程中,从错误到正确的过程中。潘先生年轻时也经历过迷茫的时期。12岁的时候,他想成为一名文学家,写了很多文章,还有小说。直到大学以后,他发现自己的逻辑思维强于感性思维,相比于需要丰富感情的文学,搞教育更适合自己,于是开始了对教育的研究。


    潘懋元先生,以其矍铄的精神,睿智的头脑,风趣的言谈,继续前行在高等教学的征途上。

点击浏览下一页
高等教育学会第二次筹备会在鼓浪屿召开,潘懋元先生在做报告

点击浏览下一页
1979年潘懋元先生接受外国记者采访

点击浏览下一页
潘懋元先生参与高校座谈

点击浏览下一页
潘懋元先生在家庭文化沙龙上

点击浏览下一页
今年94岁的潘懋元先生在四川电影电视学院作报告

点击浏览下一页
潘懋元先生“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奖章 康宁摄

点击浏览下一页
潘懋元先生与弟子在人民大会堂前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