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厦门大学,潘懋元先生是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堪称师界楷模,不仅因为他创建了中国高等教育学科,更因为他的坚毅执着、平易近人。
创建中国高等教育学科
普通教育学的理论从西方传入,被我国借鉴。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的高等教育得到迅速发展,但教育研究领域没有注意到高等教育的特点,一直用普通教育理论来研究高等教育。当时刚过而立之年的潘先生就敏锐地感觉到“不能把大学生当成小学生一样来教育”,倡议建立高等教育学新学科,以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与提高,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专门人才。为此,他以自己的坚毅执着大声疾呼,奔走努力,不仅在《光明日报》上号召“开展高等教育理论的研究”,在《厦门大学学报》上发表《必须开展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建立高等教育学科刍议》,提出“高等教育”学科一系列需要研究和改革的问题,更是于1978年主持成立了我国首个以高等教育为研究对象的专门机构———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他还不辞辛劳地在全国各大高校做报告,寻求全国高等教育界的响应与支持,在他的努力下,高等教育不仅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且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也不断取得丰硕成果。
已成“精神家园”的研究生沙龙
潘先生在学术上有颗坚毅执着的心,在教书育人上亦是如此,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每星期六晚上,只要潘先生在家,其家庭学术沙龙准时“开场”,春夏秋冬、寒来暑往,持续20多载,由于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家庭沙龙也一载更比一载兴旺。这是潘先生的独创,是他教书育人创新的结晶。
沙龙是漫谈式的,由潘先生开头,提起一个话题,接下来,学生们充分讨论。话题很宽泛,既有学术上的探讨,也有生活上的观照;既有政治、经济、文化的动态,又有教育上、特别是高等教育上的热门话题。有文章这么描述沙龙现场:“学生发言时,潘先生往往手拿一支香烟,不疾不徐地抽着,多是半举在空中,一任清烟袅绕,笑眯眯地认真倾听,时而点头不语,时而插上一些精到的评论,或风趣幽默,或亦庄亦谐。妙语释疑,如时雨之润,使得话题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一个话题讨论既毕,另一话题又接踵而至,潘先生不断引导学生从一个学术景观到另一个学术景观,使之不断领略学问与智慧之美丽。”寥寥数笔,足以令人向往。
如今,多少从沙龙走出的学生将它奉为“精神家园”,在潘懋元的垂范下,年轻一代的博导也纷纷开起了学术沙龙,成为了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的一道最亮丽的学术“风景线”。
“欲为学 先做人”的楷模
在老师和学生的眼中,潘先生不仅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还是做人的航标和榜样。他的“先进事迹”,有很多:
——2013年6月,教育研究院2012级博士生调研团到上海电机学院开展学术调研。时年93岁高龄的潘先生全程参与活动,让全体与会师生深受鼓舞。自2000年以来,潘先生每年都要亲自主持并带领一届博士生赴外地做专题调研。历届博士生专题调研的范围包括了西安、北京、宁波、成都、南京、长沙、武汉、长春、南昌、泉州、汕头等地的多数高校100多所。
不止是博士生调研,教育研究院每周的学术例会,学校的重要活动,潘先生也是场场必到,一场不落。
——自2000年以来,每年校庆,“懋元奖”都会准时颁发,这个奖项是潘懋元高等教育基金会的重要项目之一,至今已有121名师生受益,并考虑逐步将授奖面扩展至全国。然而,很多人不知道,基金会最初的经费来源是潘先生在汕头大学兼职和在日本广岛大学合作研究中所得的20余万元酬金,还有在他感召下的许多校友和社会人士的捐赠。2010年,正值潘先生从教75周年暨九十华诞,他自己又捐出了个人积蓄60余万元。
——在教育研究院,新春团拜是一个传统节目,今年的团拜会,潘先生用自己获得校“我最喜爱的十位老师”的酬金为参加团拜会的每个人都包了一个红包,钱不在多少,那份浓浓的情谊却感染了众人。
——每年新生入校,潘先生总要见见教育研究院的新生,跟他们话家常,说学习,他还自备一个小节目,那就是用教育研究院师生的名字制作谜语,让大家来猜,猜中了有奖,奖品是他提前准备好的小礼品,或许是10元饼票,或许是其他。教育研究院党委书记郑冰冰至今记得,当年在院里当教师时,有个谜语的谜面是“南北极”,谜底正是自己的名字——“正(郑)(对着)冰冰”。“潘先生给我们的感觉就是,他是一个学术泰斗,更是我们身边可亲可敬的长辈。他真是我们做人的楷模。”郑冰冰说。
这样的“小事”,潘先生还有很多。对教育研究院的师生,不论是不是自己的徒弟徒孙,潘先生都一视同仁,给予了极大的关心。他不断地用自己的言行告诉学生:“欲为学,先做人。”那些与潘先生有过接触的师生们,每个人心中对潘先生都是满满的崇敬,这份崇敬,来自于参加家庭沙龙时先生送上的一份点心、来自于节日里先生的一个问候一个红包、来自于学术道路上先生的一个点拨和提携,更来自于众人内心中对潘先生学术上坚毅执着、生活中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博大情怀的由衷钦佩。
(陈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