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咨询 >> 身边好老师 >> 正文
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召开
【南强杰出贡献奖】我与厦大的77年——记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周绍民

发布者:中心管理员 发布时间: 2018/04/09 09:12:28

        
    人物名片:周绍民,化学化工学院教授,物理化学家。他长期从事物理化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丹心一片,见证并奉献厦大学科发展,其应用基础理论成果有2项获国家教委奖励、3项获福建省奖励;3项成果获国家专利;出版专著1册,发表论文400余篇。他厚德流光,施展才干,屡获殊荣,是福建省劳动模范,是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亦是第25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会金牌奖的获得者。

        

        
    他与厦门大学同龄,一生布满母校的底色,学子与师者的身份移转间,他历经过母校最艰难的困境,亦见证母校的繁荣发展。1941年,这位安海少年与厦大结缘;2018年,他捧得“南强杰出贡献奖”的崇高荣誉。他就是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周绍民,77载厦大岁月,始终心系母校,专注科研,撒播桃李,做“自强精神”的动人讲述者, 做“科学精神”的忠实践行者。


长汀年少:烽火岁月 勤学不知苦

        
    “第一天从安海徒步前往泉州,第二天行至南安,第三天行至永春,第四天行至德化,第五天行至大田,第六天才抵达永安,方才有车开往长汀。”对于1941年的长汀求学路,97岁高龄的周绍民至今仍记忆犹新。

        
    那一年,周绍民刚从元培中学毕业,与班里许多有志青年一般,听闻厦大招考点设在泉州永春,他毫不犹豫前去参加,这才有了后来那段难忘的徒步之旅。

        
     与周绍民一行的,还有两位惠安少年,一位是后来的著名企业家、香港太平绅士黄保欣(保欣丽英楼的捐赠者),一位是旅美的程炳耀。巧的是,他们三人同被厦大土木系录取,在开学报到时,听了中学校友介绍厦大各系的情况后,又同时转投化学系,开启可贵的同窗之谊,“一起上图书馆进实验室,宿舍也在一起”。

        
     彼时,战火笼罩下的闽南,公路早已被日军破坏得无法通车。初中就读于厦门鼓浪屿英华中学的周绍民,曾因日军占领厦门被迫在家停学一年,对于这一次难得的求学机会,他更不愿放弃。他们三人相约在泉州汇合出发,翻山越岭,一路艰辛,花了整整五天才抵达梦中的高等学府。

        
    “上午在课堂上课,下午在实验室做实验,晚上在图书馆阅览室做作业复习。”在长汀求学期间,周绍民过得单调而充实,实验占据诸多时数,在宿舍待得极少。他说,当时宿舍只有“暗暗的小灯泡”,图书馆才有“很亮的灯”,他往往自习到闭馆才回。因为路途遥远,他四年中仅回家一次,现在回想却“并不觉苦”。

        
    “我接触的老师们常常是理论与实验指导双肩挑,要求非常严格,对我后来影响很深。” 周绍民说。 当时供应室只有两支镍坩埚,一次只能供一位学生做实验。老师们先是让同学们用铁坩埚做替代实验,因铁锈不易除尽,无法符合实验标准,便“强制”要求学生轮流排队进行实验,丝毫不顾学生的“不耐烦”。这件小事,让周绍民牢记一生。艰苦办学弦歌不辍,一心勤学自强不息,悄然之间,周绍民亦成了“自强精神”的诠释者。


严谨为师:科研为国 匠心育桃李

        
     1946年,卢嘉锡回厦大担任化学系主任,在蔡启瑞等化学系老师的推荐下,在元培中学教书的周绍民又一次与厦大结缘,成为化学系教师中的一员。

        
     解放后,教育部在上海设立考场,选拔骨干到苏联留学,周绍民随即报了名,并通过了考核。1954年,他坐了十天左右的火车前往苏联门捷列夫化工学院攻读物理化学专业,并提前三个月完成学业,于1957年获副博士学位,回国继续服务母校。

        
    “搞科研,首先想到的就是解决国家之所需。”周绍民数易研究方向,毫无二话。上世纪五十年代,周绍民首先瞄准铝壳艇的保护,用电化学方法攻克难关,以对接海军需求。到了七十年代,当国家提出“无氰电镀”的发展方向,他随即创立电化学沉积科研组,开展精深研究,先后取得无氰电镀、贵金属电镀等技术的不断突破,获得多项国家专利,还荣获第25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会金牌奖。如今,还有多项专利应用于生产一线,实现产学研的完美结合。

        
     投身科研却不计名利,这是周绍民身上鲜明的标签。他曾因镀钯技术与法国公司开展合作,每年能获得较为可观的科研经费,他说:“给多少钱我没有过问过”。无独有偶,周绍民领导的课题组淡泊名利的精神蔚然成风,他的学生吴辉煌(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化学系1959级本科生)曾在文章描述:“课题组在科研成果申报或论文投稿前常常因为作者排序的谦让而产生‘争执’,谁都不敢邀功请赏,即便是区区几元钱的稿费也都是相互推让。”

        
    “严谨”二字,贯穿了周绍民教学生涯的始终。他对学生的读书报告严格以待,“20多页的纸面上有他的各种批注,许多标点符号也被指正”;他对研究生招考面试尤为重视,每场面试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对于研究生的个人培养计划也总是亲自审核,绝非走个过场……

        
     周绍民坦言,他最喜欢最擅长的还是教师的身份。任教以来,他始终坚守教学一线,先后培养了四十多名硕士和博士,他的最后一位博士于2007年毕业,彼时他已86岁,如其而言,他将“老师一直当到底”。

        
     70岁退休后,周绍民仍心系科研,每周坚持去实验室“报到”,一到那就做起打扫工作,常常是“最早到的那个人”。这给后辈不小“压力”,为此,家人就给他下了“禁早令”。而他每次都早早收拾好,穿好鞋,在家坐着等到8点,一到时间立马出发。一直到了90岁,因腿脚不便才作罢。“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诚如这一诗句所赞叹般,周绍民用真挚与执着书写着厦大师者的可敬与可爱。

        


厦园77载:致公厚德 奉献无停歇

        
     77载年华,周绍民于此学习、工作、生活,格物致公,无私奉献,厦大是他的幸福,他亦成了厦大的骄傲。

        
     是他,在担任化学系主任、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科研处长等行政职务期间,积极与教育部对话,争取到化学、物理、数学、海洋等多个研究所的编制和经费,奠定了厦门大学理化学科科研在全国高校名列前茅的地位。

        
     是他,在连续两任厦门大学校友总会理事长的任职期间,利用学术交流出国的机会走访世界各地校友,为海外游子搭建了沟通的平台;在厦门大学60年校庆时,牵手海峡两岸校友共襄盛举,促进了血溶于水的亲情交流。

        
     是他,在担任福建省化学学会理事长期间,积极组织、选拔培养国际奥林匹克化学竞赛选手,为中国获得了历史上的第一枚金牌……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在厦园里,还流传着不少关于周绍民的美谈。1956年,周绍民夫妇都在任教,就请了保姆看顾年幼的孩子,保姆一干就是43年,直到1999年才回到老家。保姆回去后,周绍民依然按月供给生活费用,13年从未间断探望,后来还雇人专门照顾。保姆去世后,每年清明节,他们一家都会去为她扫墓。周绍民的女儿周跃谈到,她曾和朋友在校园里偶遇父亲,朋友问他要去哪,周绍民说去买信封。朋友诧异地问:“办公室没有么?”,周绍民则说:“我这是寄私人信件。”

        
     就在今年,得知自己获得了“南强杰出贡献奖”,周绍民想到的不是别的,而是将这笔奖金捐给化学化工学院,为学院发展尽点绵薄之力。这与家人的想法不谋而合,周跃说:“一直以来,父亲言传身教,就是这样教育着我们。”

        
     如今,虽已97岁高龄,周绍民仍保持着每天看书看报的习惯,他还会偶尔提起毛笔练习书法,而他每次都会不自觉地写下“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诚然,他用自己的故事表达着“悠悠母校情,滴滴似水恩。”

        
     (宣传部 林济源)

        
责任编辑:林济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