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咨询 >> 正文
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召开
教师欢聚话教学——厦门大学教师教学主题沙龙圆满举行

发布者:中心管理员 发布时间: 2014/04/22 13:37:35

        


    4月19日下午15时,由厦门大学教师发展中心主办的以“高等教育中教与学的关系——教学法使用之反思”为主题的教师教学沙龙在思明校区“敬贤五号”二楼茶座室举行。澳门科技大学协理副校长、国际学院院长孙建荣教授担任本次活动嘉宾,来自厦门大学不同学院的20多名教师欢聚一堂,共话“教学的那些事儿”。参加活动的既有将近三十年教龄的“老”教师,也有初登讲台的年轻老师;有初出茅®的助理教授,有教学比赛获奖的青年骨干教师,还有厦大学生评选的“我最喜爱的十位教师”的获奖教授……老师们都非常踊跃地报名参加此次教学沙龙活动,现场气氛十分活跃。


    本次沙龙围绕三个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第一个主题是“如何认识小班教学?”这个主题是专门针对厦门大学当前着力推动的本科生小班化教学改革提出的。孙建荣教授首先采用头脑风暴法,引导现场各位老师分别从国家、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等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对小班化教学的利弊展开了讨论。有老师认为,如果单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考虑,小班教学是一个资源消耗问题,不是经济学家想要看到的结果;有老师谈到,对学校来说,存在办学效率问题;还有老师表示,对社会来说,存在资源浪费和教学资源不公正的问题;另有老师从自身角度出发提出,小班化教学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压力可能更大。但是,小班教学对学生的受益来说是实实在在的,从量上来说,每个学生分的量会更多些,从教学法来说,学生得到的反馈更多,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真正有效地参与到教学中。孙建荣指出:“从老师们的讨论可以看出,有些提法还是从老师的角度出发,也就是说,我们还是认为我们的学生还是一张白纸。实际上,能进入厦大的学生都是通过高考选拔出的非常好的学生,这个‘好’字我们要认可,但是我们经常不认可。我们会发觉,我们的学生已经看到很多东西了。我们老师的责任不是把信息删除掉,而是在这些信息里面增加其它的信息,使信息有机地结合。”另外,“小班化教学”并不能简单等同于“教学小班化”,班级规模变小只是外在的形式上的改变,小班化教学的核心是要促进生师互动,推动学生真正参与融入课堂讨论当中,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只有把握住这个主旨,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小班化教学的目的,如果只是简单的班级规模变小了,而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没有变,那么小班化教学跟大班授课就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就不能真正发挥小班教学的长处。


    第二个主题是“现代科技对教学的冲击”,主要讨论的是“慕课”(MOOCs)——“大规模网络公开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以及“翻转课堂”这种新型的教育教学形式。“慕课”的做法是教授把课堂讲座通过录像固定下来,每集10到15分钟,让学生做一个前期的观看,老师再对所看的内容进行辅导。老师们针对“慕课”等现代科技对教学的冲击,及其对高等教育的目的和师生关系的转变等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思和探讨。一名老师非常具有危机意识的提出“慕课”尤其可能对一些可标准化的科目进行冲击,使得对这方面老师的需求减少,导致老师的下岗。


    第三个主题是“教学转型”。教师发展中心的成立本身就是配合教学转型的做法,之前很多想法和理念是从“教”这个方面来思考,但教学转型要求必须考虑学生这方面,“学”是主要的,而教学转型带来的学生和老师角色的变化是一个比较痛苦的过程。对于学习型社会来说,老师的作用在“以学为本”,体现的是“做一个人”而不仅仅是一个教师的贡献和价值。孙建荣教授以自己的亲身体会为例,回忆自己的老师对自己的影响在离开大学很久以后还继续存在,并不是专业知识的牢记,而是对自己行为转换的影响,点燃了学生的欲望(“Inspiration”),让学生敢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欲’”。


    整场活动生动活泼而有启发性,老师们甚至还玩起了角色扮演。起因是孙建荣教授向在座老师发问,“我们期待学生经过4年学习,成为什么样的人?”或者说,“大学学历内涵是什么?”来自人文学院历史系的张侃教授回应道“或许我们换个角度讲,想要了解的是,学生想成为什么?”孙教授接过这个问题,纷纷邀请在座老师扮演不同的学生、家长,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定位。一个“学生”说:“我想找到好工作”,一个“学生”说:“我想在专业方面有所造诣。”还有一个学生说:“我想有一点专业造诣又能找到好工作”。惹得大家哄笑,将气氛推向一个小高潮。


    孙建荣教授对比中外教育模式,从教学法上给老师们带来一些启发,例如他指出“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其实是由老师提问的方法决定的”,“问问题需要很大的技巧,我们老师经常不会问问题,让学生没办法回答,”他还幽默地举例说:老师在课程最后的时候问“还有没有问题?”,“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休息了”。他还反思我们的学生为什么不敢问问题,在我们的观念中,老师认为错误一定要找出来,一定要帮助学生纠正,而高等教育特点就是鼓励学生思考,而不是只有黑与白的事实,应该多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


    最后,老师们集思广益,完成了一套从前期准备,到任务分工,到标准分解,最后到课后反馈的完整的教学设计,较为完整地结合了现代科技与小班教学的优势,并形成了一套把重点放在“以学为本”上的教学模式。通过对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老师们真正体验到如何实现老师课堂角色的转变——由评判者转换为“参与者”和“引导者”,并对在课程学习中如何真正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自主能力、团队工作能力、领导能力,信息寻找、分析和筛选能力等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