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9日下午,厦门大学2015年教师节座谈会暨《我的厦大老师》首发式在颂恩楼215会议室隆重举行。校党委书记张彦,校长朱崇实,校党委副书记林东伟出席。副校长杨斌主持会议。
座谈会上,2014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潘懋元教授,化学化工学院黄本立院士,校级教学名师朱水涌教授、福建省首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文科组特等奖获得者、人文学院李菁副教授,2014年校“我最喜爱的十位老师”获得者、航空航天学院郑高峰教授,2015年新进教师代表、公共卫生学院孙晓莲教授,旅港校友会名誉会长王少华、福建江夏学院副校长叶文振教授等60多位教师、校友、学生代表齐聚一堂,围绕“为人师表、崇教厚德”的主题畅所欲言,共话教师使命,感怀师恩。不少代表在谈话中都深情地回忆起自己的厦大老师,真情流露,几度哽咽。他们说,从自己的老师身上能感悟到,作为一名老师是幸福的,同时更有着崇高的责任和使命。大家一致表示,厦门大学有着尊师重教的传统,厦大老师们把培养优秀人才当作人生中的不懈追求,用爱心对待每一位学生;每个厦大学子对母校和老师的认同感高、感情深,这是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
会议同时举行《我的厦大老师》首发式,向第31个教师节献礼。主编林东伟介绍编撰情况时表示,该书是我校为进一步营造崇教厚德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增强教师执教从业荣誉感、教书育人责任感,在张彦书记的倡议和推动下,组织编写的。来自全球各地众多校友踊跃投稿,生动地描写埋藏在他们心中关于厦大老师的故事,向广大读者呈现出最为真实、可亲、可敬的厦大老师形象。以截稿时间划线,以作者入校时间顺序编排,最终选编了63篇文章,涵盖了自内迁长汀办学以来涌现出的众多好老师,既有名扬天下的学术大师,也有默默耕耘的普通教师。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201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张存浩题写书名,朱崇实校长作序。
《我的厦大老师》文集由王少华资助出版。她在发言中表示,感谢《我的厦大老师》让广大校友有机会提起笔来,对已经仙逝的老师表达深切的缅怀,对健在的老师说说感恩的话语。老师们当年朴实平凡的话语,在学生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老师们的言传身教,带给了学生无穷的榜样力量。

在热烈的掌声中,朱崇实向青年教师代表和校友作者代表赠送《我的厦大老师》一书。朱崇实表示,这本书里的每一篇文章都让人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希望全体厦大老师,以书中的好老师为标杆,把对科学不懈追求的精神和对学生浓浓的“大爱”传递下去,不断提高厦门大学的办学水平,为国家、为民族做出更大贡献。他在序言中写道:“大学老师,显然不能仅仅是埋首书斋满腹经伦的‘方家’,也不能仅仅止步于‘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三尺讲台,关系未来;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立德树人’这项比任何其他都更重要更重大的课题,是每一个老师一辈子必须孜孜以求的‘师道’”。

张彦代表校党委和行政,向全校教职工致以教师节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向专程回校参加活动的校友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张彦表示,大学文化和精神的阐扬和传承,主要靠广大教师。师魂,是一所大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是一所大学的底气和希望。那些走进和珍藏在学生心底的教师,是优良师德师风的生动写照。《我的厦大老师》里的每一篇文章,都反映了厦大老师教书育人的赤热情怀和广大校友的爱师爱校深情,令人深受感动。希望《我的厦大老师》能作为“接力棒”,把厦大教师“甘为人梯、乐于奉献”的光荣传统不断延续下去,把崇高师德坚守下去。
张彦指出,全校广大教师要始终把“老师”作为第一身份,把教师工作当作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去热爱、去珍惜、去投入;要始终把教书育人作为第一要务,做行为世范、善于育人的“人师”,成为学生成长成才道路上的“传道者”和“解惑者”;要始终把培育英才作为第一追求,当好引导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努力造就推动中国进步与世界发展的卓越人才;要始终把修身立德作为第一准则,形成校园风清气正的氛围,时刻把“修身立德”贯穿于教书育人各环节,使之成为全校教师共同的价值追求。
部分学院、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了活动。
(文/陈浪 图/潘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