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比赛 >> 教学新星 >> 正文
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召开
一年打磨一门课,厦大这位老师把课讲“活”了!

发布者: 发布时间: 2025/05/08 08:54:02

上海的夏季午后,天气有点炎热,张金宝走进教室,深呼一口气,用带点北方口音的普通话开始讲课。


这并非一节普通的课堂,坐在台下的也不是学生,这是第七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的决赛现场,而他则要面向现场评委,以及摄像机背后超千万人次的线上观众,讲一堂20分钟的《物理化学》公开课。


20分钟很短,短到张金宝只能给学生的论文修改几百字;20分钟很长,长到他花费了近一年的时间准备。


在这段充实的历程中,他重新认识了教学的意义,也逐渐领悟了这句来自学校退休老教授的话——“比赛的目的不在于获奖,而是学会享受教学的乐趣。”


但当提及教学,他自觉依旧有很长的路要走。



希望听到“坏消息”的导师




2019年底,张金宝来到厦门大学材料学院任教。此前,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做学生,如今身份转变,工作内容也大转弯:“之前只需要做好科研,现在更重要是教好学生。”


当老师,张金宝是“零”经验,但做学生,他颇有心得。于是,他常常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也学着自己的导师的样子对待自己的学生。


研一时,张金宝申请国家公派留学,前往瑞典深造。由于此前缺乏系统性的科研训练,他的基础薄弱,“连最基本的实验流程都不熟练。”这实在是一个“坏消息”。好在他遇到了一位友善的导师,耐心地教他如何做好实验记录、规范实验操作,让他在心态和能力上逐渐适应那里的环境。


也正是这段经历让他意识到“教学生就像在白纸上画画,最初的几笔,导师要带着画好。”他的课题组如今有近30个学生,每年当有新的研究生进入课题组时,他都会花很多时间给新进组的学生介绍研究课题,以便他们能够快速适应研究生的节奏。


张金宝的课题组实验室位于特种楼四层,他的课题组没有严格的打卡规范,“每个人情况不一样,状态好随时都可以来做实验”。张金宝喜欢早起,每天七点半就会到办公室,不过他不习惯在办公室久坐,隔一段时间就会去一趟实验室,遇见谁就跟谁聊。


聊天内容随机,大多围绕学生的实验展开,学生希望呈现实验中的亮点,张金宝则希望能听到一些“坏消息”


张金宝与课题组成员交流




邓继东是张金宝组里的博士生,初次接触太阳能电池实验时,连续三个月做实验没有进展,也不敢跟老师汇报,“像小孩害怕大人”。就在他一度陷入自我怀疑之时,张金宝及时找他沟通,陪着他从早到晚一起翻阅资料、泡实验室,鼓励他从失败中找思路。


太阳能电池实验中有一项默认流程,刚蒸镀完毕的电池性能低,要先放在干燥柜静置一天,性能才会提升,但为什么会出现性能差异,没有人在意。于是张金宝建议学生以此为题去做研究,他希望学生能有问题意识,关注实验中一些被忽视的细节,“实验中意外的现象往往是创新的源头”


与学生一起成长的老师




2023年,出于专业契合与锻炼新老师的考量,学院让张金宝参与讲授《物理化学》。刚接手时,他感到十分忐忑。这是一门传统理科院系开设的重要基础课,他的授课对象又主要是工科类本科生,“把课讲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张金宝回忆起自己本科时学习这门课的状态,在他看来,《物理化学》有趣、有料又有用,但课本里有大量复杂公式和理论,“如果只讲概念与公式推导,大部分学生不愿意听,听完了也不懂。”于是他从生活现象讲起,“水珠落在荷叶上为什么会凝结成滴?北方地区的新能源电车普及率为什么没有南方高?为什么有的布料防水,有的布料却十分吸汗?”随着一个个问题的提出,学生们从抽象公式中被“解救”,自主思考意识也逐渐提高。


2023年《物理化学》结课合照




回忆起这次讲课,张金宝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学生给他手写的反馈:“张老师你讲课非常清楚,这是我和身边同学们共同的感受。但希望课后再多留些作业,让我们能得到更好的锻炼。”他一边觉得自己的教学被认可,另一边也意识到尽管都在学习一门课,但学生的诉求不尽相同


面对学生多样化学习诉求和个性化发展需求,张金宝调研了几百个知识点相关的产业科技前沿案例,为学生带来行业一线的研究现状。在课堂教学之外,他还准备了大量的线上学习资源,从预习视频到课后习题,再到前沿论文和产业问题,就像提供了一本琳琅满目的“菜谱”,学生可以依需“点菜”


凭借这些努力,张金宝的课在学生间逐渐有了口碑。


“打怪升级”后的老师




张金宝自称是个“积极”的人,平日里学院举办活动,他有空就会去参加。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分为校赛、省(市)赛、国赛,2023年底,学院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赛,他主动报名,先后在校赛和省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最后代表学校站在国赛的舞台上。


为了专心备赛,张金宝每天早上5点半从家里出发,去便利店买瓶1.5L的矿泉水,在教师发展中心的422教室里一坐就是一整天。


学校理、工、医、文、思政学科背景的多名资深教授则组成了一支教学指导专家团队,帮助张金宝打磨讲课细节。有时他结束备课回到家,还能收到老教授们发来的微信,白色的文本框里满满都是“精益求精”的建议。


张金宝在专家团队的指导下备战国赛




在张金宝看来,“相较于形式,青教赛的内容才是关键”。国赛的参赛内容共16讲,他为每一讲准备教案、课件、逐字稿,小到一个标点符号和配色,大到教学思想和理念,每一步都经过精心设计和打磨。经过几个月的修修改改,共计1009个文件组成的文件夹占据了他电脑19GB的空间


工科组共有34名选手,张金宝正好抽到了34号。最后一位出场,压力很大,但临近候场前,他都在认真观摩其他选手的比赛表现。比赛时,他从容不迫地展示教学内容,声落铃响,19分59秒几乎分毫不差。最终,他荣获工科组第七名(二等奖)


在张金宝看来,“青教赛是一个快速提高教学技能的路径”。国赛的经历雕琢了他的教学能力,也促使他不断反思对教学的认知。“教学是相互的,既要看到学生成长,也要让学生看到老师的进步。”


今年2月,张金宝带着从青教赛获得的成长,重新走进《物理化学》的课堂。“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育人以大德”,他在课堂中增加了思政元素,用科学家的故事串联知识点。当他讲到“离子迁移数”章节时,特意插入希托夫做了大量实验才发现测量离子迁移数测定法的故事,鼓励学生要耐得住科研的艰苦。他还专门在每一页PPT的上方设置了进度条,即使学生走神了,也能立刻明白当下的进度。课后,他向学生征集对课堂内容的反馈,学生纷纷给出“知识脉络清晰”“互动感十足”的好评。





课堂不是独白,而是对话讲课时,张金宝喜欢在教室里来回走动,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与每位学生产生交流,“教学是动态的,我在走,学生的思路也在跟着走。”


站在三尺讲台上,张金宝的目光总会掠过教室里每一双求知的眼睛,他深知,这方小小的讲台承载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的重担。“我始终认为,科教融合育人很重要。”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他领悟到,教育从来不是照本宣科的知识传递,而是科研与教学的深度交融、智慧与创新的双向赋能。


他表示,未来将继续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既做知识的传授者,更当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在科教融合的沃土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文章转自“厦门大学”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