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比赛 >> 教学新星 >> 正文
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召开
陈鑫:带同学们看一场生命话剧,演员是细胞里的微小分子

发布者: 发布时间: 2023/06/08 11:39:51



他是学生口中的“奥特曼老师”,是同事眼里“富有情怀的理科生”,也是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一名青年教师。

他享受待在实验室的时光,时而在办公室的小白板上写下各种奇思妙想,时而在实验台上分析讨论最新的研究成果。

他喜欢在课堂上与同学们交流互动,会为了备好一门课、设计好一个巧妙的互动环节而冥思苦想,更会为了学生的正面反馈而欢欣雀跃好几天。

他叫陈鑫,从五老峰下毕业又回到了芙蓉湖畔。变的是学生到教师的身份,不变的是努力生活、认真感受的人生态度。


陈鑫近照


陈鑫老师认为,细胞内的生命活动就像是一场异彩纷呈的话剧,由于演员体型太小,大家刚开始看的时候只能模模糊糊看到轮廓。而有了超分辨显微成像技术,就像戴上放大镜,大家终于能够看清楚每个分子演员的体型和扮演的角色。他希望自己的课题组能够开发出更厉害的高清放大镜,这样就能捕捉每个分子演员细微的表情动作,从而真正看懂这场生命的大戏。

谈起自己的科学研究,陈鑫老师总是神采奕奕,而他也常常与同学们分享科研道路上的经历与人生感悟。

“超分辨显微成像技术使光学成像分辨率由原来的250纳米左右,逐步提升至20纳米甚至单个分子水平。我们现在看到的每一次数值提升的背后,都有着众多优秀科学家无数次的尝试和失败。”陈鑫老师告诉同学们,这种克服万难、突破极限的科学精神和勇气,也是人生道路上实现自我提升、自我超越所必需的。

陈鑫老师所理解的“师者”,应当是能够激发同学们内心的热情与创造力,并引领他们在正确的道路上贡献青春的力量,不畏艰难地追逐自己的梦想。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只有这样,教育才是成功的,国家和民族才有希望。”陈鑫老师不但是这么说的,在日常的教学科研中也努力践行着这一育人理念。


“我的课,再也没有人抢着坐在后面”


在陈鑫老师的课堂上,不再是站在讲台前对知识的单一讲解,他喜欢走下讲台,“深入”到同学们中去,从第一排到最后一排,从教室的左侧到右侧。课堂上,陈鑫老师随时可能出现在任何一个同学的身边,并随着课程的讲授,恰如其分地抛出精心设计的教学互动问题,紧紧吸引住同学们的目光。这种韵律感,与其说是听课,不如说是在体验一场指挥的交响乐。

在《细胞生物学》的课堂上,“教”与“学”的身份是可以互换的。陈鑫老师鼓励同学们针对具体的知识难点展开思辨和讨论,甚至邀请同学们站上讲台,体验“当老师”的感觉。通过这样的身份互换,改变学生过去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模式,引导同学们主动思考,从而更加透彻地理解复杂的专业知识。


陈鑫(右一)与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光学成像原理


“同学,你能看出这是哪个奥特曼呢?”

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成像效果与探索未知的联系,在讲授《现代生命科学导论(上)》课程时,陈鑫老师想出了“看图猜奥特曼”的游戏互动环节。历年的实践经验表明,同学们非常喜欢这个环节,课堂上的热情一下子就被点燃了。即使在课后,仍有不少同学热情不减,津津乐道。因此,每年总有一段时间,陈鑫老师就会成为同学们朋友圈中频繁出现的“奥特曼老师”。


“我希望,你快点比我厉害”


研究生是科研的主力军。每年的招生季,陈鑫老师都会亲自在各个场合宣传介绍自己的课题组和研究方向,与有意向的同学一对一聊天,多方位了解同学们的真实想法和个人特质。

“我坚持和每一个同学面对面的真诚交谈,并希望这不是一场面试,而是一个有经验的师长,在同学们重要的人生抉择节点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和帮助。”

正是这样真诚的态度,才能吸引一批又一批有相似理念的学生加入研究团队。陈鑫老师专门为新同学设计了一系列的“新生训练营”计划,通过每周组会、一对一辅导及课题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快速获得进步和成长。


陈鑫维护超分辨光学显微镜


“陈老师喜欢待在实验室和同学们相处,会时不时和我们分享一些对研究课题的思考,对实验结果的理解。他的奇思妙想往往能够让我对一直纠结的问题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超分辨显微成像需要使用精密光学仪器。遇到解决不了的困难,陈老师会带着我们一步步排查。曾经有次花了将近15个小时,分析了各种蛛丝马迹,最后通过逻辑推理和经验辅助完美解决了问题。整个过程让我学到了很多。”“陈老师说的最多的就是,现在一般情况下我比你们更有经验,看得更准。但是我希望你们能够尽快超越我,我非常期待我站在台下为你们鼓掌的那一刻。”陈老师的学生如是说。


“只要办公室的灯亮着,随时都可以来找我”


“老师,我想找您聊聊最近的学业困惑,您什么时候方便呢?”

“我基本都在。”

同学们经常感到疑惑,陈老师怎么总在实验室?不论是早上8点,中午1点,还是晚上11点。“他是睡在实验室吗?”

是的,这是在疫情期间养成的“坏习惯”,陈鑫老师曾经连续2周没离开实验室。当走出院楼的时候,最想的是去食堂喝碗汤。虽然现在疫情逐渐退散,但是他已经习惯把办公室当成自己的寝室,这样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花在工作上,也方便同学们随时来找他。


陈鑫(左一)与学生在办公室交流后合影


或许正是这样纯粹的工作状态,使得他更能与同学们共情,真正做到了亦师亦友。深受博士后合作导师韩家淮院士的影响,陈鑫老师也在自己的课题组推行每日和同学一起到食堂吃饭的制度。在这样相对轻松的环境下,他能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并给予情绪疏导和帮助。同时,这也是学生熟悉老师的好机会,大家可以畅谈感兴趣的话题。

另外,陈鑫老师还很喜欢与同学们一起玩耍,时常组织学生开展羽毛球、网球、游泳、爬山和K歌等各项文体活动。在释放学习压力的同时,团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陈老师与我们走得很近,彼此之间更像是朋友。我很庆幸在自己的大学阶段能够遇到这样的老师。”

同学们朴素的语言是内心真实情感的流露。而这,也是对像陈鑫老师这样坚守教学科研一线,心怀育人理念的新时代高校教师最好的褒奖。



【人物名片】

陈鑫,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青年教师,副教授,全国首批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成员,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细胞死亡研究分会委员。主讲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细胞生物学A》和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生命科学导论》等。近4年,共指导本科生31人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9项(国家级2项);连续两年获得厦门大学贵重实验仪器开放基金重点支持(全校每年仅支持8-10项);指导本科生12人次开展科研训练和毕业设计(3人获评优秀毕业论文,4人进入北京大学继续深造),13人次获得校级奖学金和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聚焦“生命信号规律的细胞原位精细解析”的研究方向,发表多篇高水平研究论文,总引用次数超过2400次。曾获MCE中国生命科学研究促进奖-优质科研奖、厦门大学第十七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一等奖、厦门大学“柳玉滨青年科研奖”二等奖,并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级青年人才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