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教育部七示范项目单位与福建省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工作研讨会”在我校举行。在当前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内涵式发展”为中心的时代,教学教育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变化,教育部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那我校的教师发展中心如何在服务教师成长、促进教学质量提升、追求卓越教学文化等方面做出自己的努力?请跟我们一起走进本期“改革微聚焦”。
绝不给你添麻烦
“教师发展中心的成立本身就是一种改革。”教师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朱水涌开门见山。这个获得国家级立项的“厦门大学教师发展中心”于2011年成立,是一个集教师发展、教学理论研究、教师教学培训和社会服务为一体的教师发展促进组织。朱水涌强调,中心是服务、促进机构,以服务为宗旨,实实在在地做些事,服务于教师成长,服务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服务于教学的改革创新,建设教师成长之家,促进教学质量提升,追求卓越的教学文化。
在很多人的先入之见里,成立一个机构就是多一层管理,多一道监督,多一个束缚。中心成立后有一项创举,就是建立青年教师教学成长影像资料库。这是为了适应教师个性化成长需求,利用学校多媒体视频摄制自动播放系统,用预约的形式主动为教师提供免费的拍摄、制作典型教学案例。具体形式为录制新教师入校当年第一次课和最后一次课程,并根据教师的需求请名师对其进行一对一的教学指导。到目前为止,中心已经为两百来名教师提供了此项服务,档期不断。
可是在最初可不是这样的景况。一台摄像机,对着这些初上讲台的教师们,本能地反应就是“监视我们来了”,于是戒备、疑虑、甚至夹杂着抵触的情绪纷涌而至,很多老师们干脆直接摆手say no,捍卫自己的“隐私”。
理解需要时间和契机。是冰冷的监视还是真诚的服务,拨开误解的迷团,戒备的抵触变成了热切的盼望。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庄老师便是其中的受益者。在这样个性化的成长影像资料库里,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教学优劣及一学期的成长变化轨迹,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改进,赢得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学生的欢迎和喜爱,更重要的是,自身的羽翼丰满。
“老师们慢慢理解了,接受了,知道这个机构并不是来给他们添麻烦的,而是实实在在为他们服务,为他们的成长做事,这个从有所疑虑到自觉要求建档的过程,是我们中心做得很有感觉的一件事。”朱水涌欣慰地笑了。
绝不仅仅是一场比赛
2011年底做完博士后回国任教,化学化工学院的龚老师在如何上好《有机化学》这门课上花了不少心思。在学院的发动下,初上讲台不久的他报名参加了院里的教学技能比赛,在层层筛选后,进入校级比赛。就是在那里,他通过同行观摩、专家点评等得到了快速提升。
“上好一门课可不仅仅是你自己吃透所要教授的内容那么简单,如何用生动的语言表述、如何运用你的肢体语言、如何做好吸引学生的PPT、在讲台上是固定一个点还是多走动,这些都需要你去琢磨。”龚老师在回忆起刚刚过去的比赛历程,感慨颇多。
龚老师所说的厦大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始于2005年,每年一次,已连续举办八届,第九届也于今年3月正式启动。包括龚老师在内的一大批厦大青年教师借助“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脱颖而出,并迅速成长为教学的“行家里手”。
一场比赛如何能够发挥如此巨大的能量?朱水涌一语道破——把一场比赛变成一次教学活动过程。
比赛分学院与学校两级,在学院比赛中突围的优秀者选拔进入校级比赛。入选学校比赛的青年教师先由学校教师发展中心组织进行骨干教师集中培训,接受新的教学信息,开设优秀青年教师示范课,请教学名师对选手的教学进行面对面、个性化的指导,并且通过夏令营的形式让各学科各专业的参赛选手相互交流、增进感情、促进合作,并在其间穿插教务处等相关部门不少于三次的课程评估,最后才举行初赛、决赛。整个过程历时七个月,跨越两个学期,将教学培训、教学评估、教学比赛有机融合在一起,不少老师感叹,这绝非仅仅是一场赛事,而是对这一学年教学过程的一次总体验、总训练、总提升。
如今,大赛已经成为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检阅教学成果的一个练兵场和比武场,通过赛事的辐射,也逐步形成了全校尊重教学、敬畏教学的氛围。
在如何成为靠谱的教师成长之家的征途中,教师发展中心一直在做有益的尝试。以服务为宗旨,以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为基石,不重复建设,不越位,迎着曙光去找寻下一个曙光。医学院的邓老师告诉我们,关注中心的动态已经成为她每天的必修课。因为在那里,你可以打造一个更好的自己。
(文/宣传部 欧阳桂莲 漫画设计/艺术学院 崔祥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