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日上午,作为新聘教职工培训的“第一课”,校长朱崇实在翔安校区图书馆报告厅为2014年新聘的225名教职工作“世界一流大学应有的文化生态”专题报告。
朱校长从中国软实力的提升谈起,谈及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提升也是软实力提升的题中应有之义,他结合自己在国外考察的亲身经历,提出国内一流大学与国外同类学校的最大差距不在硬件上,而在软件上,在文化生态上,要建立世界一流大学,必然要有自身特色的文化生态。
接下来,他就文化的定义作了探讨,从孔子对“北方之强”与“南方之强”的辨析开始,认为文化是人们对自身生存环境与条件的认识与反映,经过积累与沉淀之后,又会成为人类生存环境和条件的组成部分,因此文化是影响一个人最为重要的社会因素之一,具有多元性多样性。作为承载世界文明的世界一流大学,其文化生态应是具有多元、包容、文明、精致、先进等特征。

朱校长在报告中提到,一流大学多元的文化生态应包含几个方面,教职员工和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别和地区,在校园里不同文化和谐相处,相互尊重;多元、复杂的文化,必然是高层次的;多元的文化生态必然是包容的,相较于注重整体的多元,包容更讲究个体,注重个人的修养,包容应是相互尊重、相互欣赏,不求同、愿存异;这样的文化生态也必然是文明的,大学应在政治上追求民主,学术上追求真理,校规章程应是多数人的意愿,在个人的习惯上不影响或妨害他人;一流大学精致的文化生态在师生的行为上体现就是认真或一丝不苟,精神上的表现为职业道德或职业精神,大学学者的精致特质应体现在对学术穷理尽性的追求上;这样的大学文化生态本质上是先进的,追求先进,淘汰落后,创新是永恒的追求,勇于面对失败,接受失败,继而不畏惧失败,学术上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一流大学不止应有好的硬件,应有好的文化生态,并成为大学自己的灵魂,希望新进的教职工对世界一流大学应有的文化生态有自己的看法与认识,这样的共识凝聚起来才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共同建设好厦门大学。
会后朱校长回答了新教职工的现场提问。教师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朱水涌教授、校人事处处长吴立武、校工会常务副主席宋毅等一同参加报告会。
(文/宣传部 龙章模 图/教师发展中心 艾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