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心概况 >> 中心动态 >> 正文
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召开
邬大光丨序言:教师发展中心成长记

发布者: 发布时间: 2024/10/29 09:01:13


众所周知,由于高等教育发展的“后发外生型”特征,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诸多制度设计大多带有 “舶来”的痕迹,教师发展中心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我国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不过是十多年的事情,其最初设立背景可追溯到本世纪初的2011年5月,由教育部和密西根大学合作举办中国•密西根大学教师发展研讨班,研讨班的主题是“加强教师能力建设,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研讨班由时任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教授任团长,教育部高教司时任副司长刘贵芹和时任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黄震教授任副团长,团员包括来自国内12所高校的校领导和部门负责人以及教育部高教司、直属司、国际司、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等领导共33人。在为期一周的时间里,研讨班成员就密西根大学“学习和教学研究中心”的功能与运行、教师的创新能力与组织有效的教学、评估教学和学生学习、教师能力发展和教学质量提升等议题展开了学习和讨论。研讨班结束后,有关部门叫我牵头起草一份调研报告,倡议在全国高校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之后,教育部发文启动成立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建设工作,第一批试点高校的示范中心有30个,厦门大学有幸第一批入选,并叫我担任中心主任。由此开启了中国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的探寻之旅。



图为“985工程”高校教师发展培训班合影

2011年5月于密歇根大学


在教育部启动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建设之后,各地方政府和高校也纷纷响应,相继启动了地方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可以说,经过十多年的建设,我国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多的转变,尤其是在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评估中,也把教师中心列为二级评价指标。在这一发展过程中,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呈现多元化、多样化发展的特点。根据相关统计,全国本科院校几乎都设立了教师发展中心这一机构。为了办好这一新型机构,在国家和区域层面相继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联盟,如“全国高校教师发展中心联盟”、“长三角教师发展中心联盟”、“西部地区教师发展中心联盟”等,教师发展中心俨然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从机构设置看,既有独立建制的,也有附属某一职能部门的,如或挂靠在人事处或教师工作部、或挂靠教务处、或者与上述单位合署办公。从领导体制上,或者归负责教学口的校领导分管,或者归负责人事的校领导分管。在职能范围上,或者聚焦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或者聚焦师德师风建设,或者聚焦教学科研等方位发展,甚至只要与教师有关的,都与教师发展中心有关系。从人员结构看,从事教师发展人员既有专职也有兼职,既有在任教师,也有退休教师;既有行政服务人员,也有专任教师,不一而足……这些特征无不体现了我国教师发展中心建设过程中的因时而异、因地而化、因势而新,体现了一代教发人对于教发中心建设的积极探索与实践。

在这十多年探索中,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入新阶段,以及国家对于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迫切需求,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地位不断凸显,其重要性不断得到了强化。例如,2011年7月,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提出,“引导高等学校建立适合本校特色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2012年3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要推动高校普遍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提升中青年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2012年10月,教育部《关于批准厦门大学教师发展中心等30个“十二五”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的通知》批准30个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为“十二五”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每个资助500万元建设经费。2016年7月,教育部颁布《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再次强调,“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也特别提出,“搭建校级教师发展平台,组织研修活动,开展教学研究与指导,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2018年10月,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高教40条),再次强调“加强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全面开展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2019年10月,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新高教22条),再次重申“加强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重点提升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教学能力。”2020年12月,教育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再次要求各高校“夯实高校教师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建实建强教师发展中心等平台,健全教师发展组织体系。”所有这些政策文件都释放出重要信号:教师发展中心建设是大学人才培养能力的重要支撑,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只能强化、不能弱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由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组织动员上百家教发中心,撰写了10周年成长记,最后遴选出55篇结集成《中国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案例与经验集萃》一书,并邀我写几句话。回顾教发中心十年建设历程,以史为鉴、展望未来,这对于走好教师发展中心建设的下一个十年无无疑有着重要意义。

诚然,作为一种新的组织制度形式,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并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相反,教师发展中心建设是国家对高等教育质量要求不断攀升的必然要求,是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后,高等教育从“外延发展”进入“内涵发展”转变的内在逻辑。众所周知,在2010年前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进入了关键时期,办学规模急剧扩大后带来的师资短缺和教学能力不足成为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尤其在教育部提出“四个回归”之前,高校人才培养核心地位、本科教育基础地位经常受到冲击,教师教学精力投入不足、基层教学组织涣散、教研功能被弱化、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被忽视等成为当时普遍问题,如何寻找一种新的制度来有效来解决这些问题成为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任务。正是基于这样的大背景,教育部在充分借鉴世界一流大学教师工作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启动了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建设,目的是“要围绕着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所需,以提升高校中青年教师和基础课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为重点,完善教师发展机制,推进教师培训、教学咨询、教学改革、质量评价等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切实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

十年发展实践证明,在全国教发人的共同努力下,各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用自己的行动和实践诠释了这一制度设计的科学性、先进性和有效性。尽管各高校做法不同,实践路径不一,遇到的困难也不一样,但从总的发展方向而言,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对提升各高校教师教学能力,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推动学校形成卓越的教学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教师发展中心发挥了其应有功能,达到了预期的阶段性建设目标。概括地讲,主要包括如下四个方面:一是通过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各高校吸引并聚集了一大批专兼研究人员就教学实际问题开展“真刀真枪”的教学研究,引导教师教学改革研究落地并走深走实,教师发展中心已成为各高校推动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引导教师创新教学的重要阵地和教学改革试验田。二是通过教师发展中心建设,有效促进各高校系统地将教师培训、研修、咨询、比赛、研讨以及教师职业发展等功能统筹考虑,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教师发展服务保障体系,为教师成长特别是教学能力的提升提供了重要组织保障,教师发展中心已然成为各高校教师成长特别是青年教师成长的重要“加油站”。三是借助于教师发展中心这一舞台,促使各高校通过开展教学竞赛、教学观磨、教学研讨、典型教学经验宣讲等举措,及时传播和推广先进教学,教师发展中心已经成为教师交流教学心得、切磋教学技艺、展示教学风采的“练兵场”和“比武场”。四是通过教师发展中心建设,促进了学校基层教学组织重建和教研活动恢复,引导一批教师潜心育人、倾心教学,在全校层面不断营造关心教学、关注教学、尊重教学、追求卓越教学的良好氛围。

物之初生,其形必丑。作为新世纪我国引进西方教育教学组织的一个典型案例,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也是处在一个不断摸索与探索过程。在这十年时间探索中,各高校结合自身学校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校而异,因时而进,形成了各自富有特色的发展模式,是高等教育制度建设的中国化的又一个重要缩影。然而,在实践中也不难看到,由于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性、国情校情的差异性、以及教育观念和制度惯性的不同,我国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在其建设过程中也呈现了与西方国家不同的路径,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习惯将教师发展中心这一组织行政化,这样做的结果往往导致不是从教师实际需求出发而是从行政思维来考虑教师发展工作,最终导致教师发展中心工作“卖座不卖好”。与之相反,在实践中也发现,如果完全脱离了行政组织系统,由于缺乏必要的抓手,一些中心尽管工作开展的似乎有声有色,但也出现“卖好不卖座”现象。这些不足,表面上反映了高校教师发展中心设计中的制度嫁接问题,但从深层次而言,则折射了人才培养在学校的中心地位、本科教育基础地位等教育教学生态问题。显然,这一生态重塑需要各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再度不懈努力,使教师发展工作不是从外在行政要求而是从教师内在需求出发,真正使教师发展中心成为教师的“成长之家”。

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经验看,凡是一流大学都离不开相应的教师发展中心的支撑,尽管名称叫法不同,或以教学中心、或以教与学中心、或教学促进中心等等,但不管如何称呼,其中最重要核心任务就是研究教学和创新教学。因为在他们看来,一流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在于科研水平,更重要在于人才培养能力尤其是教师教学能否有效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创新潜能。也正是基于这一方面的原因,一流大学对于大学教师教学能力尤其关注,不仅仅在于必要的教学基本培训,更重要的是在于吸引一批优秀教师潜心教学研究,并不断创新教学、引领教学。从这一意义上说,我国高校能否在下一阶段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在“质”上的飞越,不仅在于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需要有组织地开展科研,更在于学校通过教师发展中心建设,有意识地有组织地吸引一批优秀教师研究教学并潜心育人,推动教师教学从相对个性的、封闭的走向相对开放的、跨界的教学,并在这一实践中引导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这或许是未来高校真正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也是教师发展中心努力的方向之一。

诚然,无论大学的硬实力还是软实力,关键在于培养的人才对于社会的贡献力以及大学一大批教学名师自身焕发的教学魅力。不言而喻,一位教学名师成长,既要靠教师个人的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大学营造有一种促进教师成长的制度环境和组织建设,使教师具备了培养人的基本能力。十年实践发展证明,通过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建设,使各高校教师通过参与各种各样的培训交流活动,一大批优秀教师从教师发展中心这一大平台成长并走出来,成为各高校教学的骨干中坚力量,他们以自身的言传身教又影响了“后浪”青年教师,从这一意义上说,教师发展中心建设贵在着眼未来,贵在坚持。相信在全国教发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在下一个十年,教师发展中心工作会取得更大成绩,为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是为记。

2024年5月10日

于厦门大学黄宜弘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