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进一步促进专业教学和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形成立德树人合力,11日12日下午,由教师发展中心与教务处、研究生院、教师工作部联合举办的“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系列沙龙”之首场沙龙——“教学名师与青年教师对话课程思政”在厦门大学思明校区嘉四612成功举行。本次沙龙的主题为:智中道与道中智——提炼专业知识蕴含,有机融入课程教学。沙龙由教师发展中心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朱水涌教授主持,我校沈明山、林亚南、袁东星、傅似逸、林育兹等教学名师,以及部分青年教师、“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立项老师到场参加了沙龙活动。
沙龙伊始,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薛成龙老师介绍了举办课程思政系列沙龙的背景及目的,并希冀通过轻松活泼的沙龙式座谈形式,就课程思政展开讨论交流,增进共识,以点促面,促进学校形成门门课程有思政的新格局。沙龙的交流对话环节由朱水涌教授主持。他首先对到场参与的老师们表示感谢和欢迎,并从课程思政的主力军、主渠道和主阵地三个方面阐明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说明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区别和联系,抛出了课程思政的“政”是什么,怎么“思”的重要命题。

在名师分享环节,国家级教学名师、厦门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的林亚南教授首先从数学学科发展史、数学学科思维方式、学科前沿等方面分享了如何在数学专业教学中凸显“道”的经验,并指出课程思政应激励学生勇攀科学高峰,甘做冷板凳,积极引导学生探索真理。应紧扣授业解惑进行启发,“点到为止”,润物细无声,不能搞形式主义的牵强附会;来自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的袁东星教授以自己开设的《仪器分析》课程教学为例,分享了如何利用诗句和成语典故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交叉融合的方式来开展课程思政的思路,例如在做光实验时援引毛泽东“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的诗句来启发学生思考科学问题,并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外因相互作用原理融入化合物分离现象,等等。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林育兹老师提出了“科学家为谁服务”的重要命题。他认为,思政教育应该深挖“爱国爱校”的嘉庚精神遗产,结合学生的特点,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从点滴抓起,鼓励学生成长成才。国家级教学名师、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沈明山教授以黄热病”为例指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是相辅相成的,理科教学充满了认识论的辨证发展过程。他以生命科学学院的实验教学改革为例,说明课程思政应引导学生充分体验科学认识的螺旋渐进,认识理论发现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不完整到完整的辩证发展历程。厦门大学外文学院傅似逸教授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认为外语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应增强外语专业教学的人文性,融入中国国情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文化自信教育,特别是要结合外交、外事、外经、外贸等现实实践,引导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做到“内外有别,不卑不亢”,形成中国的Style,培养学生在对外交流场合能够“得体”“有效”地进行对话。在名师分享环节最后,教师发展中心朱水涌教授以刚刚落幕的教学比赛中踊现的优秀教学为案例,同与会老师分享了如何在课程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

在对话交流环节,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石红梅老师强调了“情感”和“方法论”对课程思政的作用,她主张感性和理性、主观和客观的有机结合,强调课程思政应从知识要素切入,通过讲故事、讲案例增加吸引力,同时要有现实感,更加接地气。厦门大学信息学院的陈启安老师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网络空间治理等生动案例,强调课程思政应“以德为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科伦理价值观。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张连茹老师指出,课程思政水平取决于教师能力、责任感和认识高度,好的课程思政须在方法上讲究润物无声,潜移默化,融入家国情怀。来自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的李渊老师从思政站位、技术人文、交叉思维、学术根基、学者故事、创新启发和翻转课堂等方面展开分享。厦门大学医学院的马永慧老师以基因工程、器官移植捐赠、辅助生殖技术、医患关系处理、动物实验、公共卫生等医学伦理教学案例,分享探讨了学科伦理教学中的技术与人道。厦门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的杜妮老师从新生研讨课切入,以名师谈“景润精神”、哥德巴赫猜想话剧为例,交流了专业课与思政有机融合的体会,并希望通过沙龙的经验交流实现课程思政从“结合” “融合”到最终“化合”的转变。厦门大学材料学院的姚荣迁老师强调教师立德树人,首先要树立个人魅力。同时他还提出了检验好课程教学的两大标准:“时间过得真快”和学生的鼓掌认可。厦门大学人文学院的王烨老师指出,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任务中“立德”的重要一环,但不能止于“立项”,应构建常态化的支持环境。
本次课程思政沙龙是学校“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系列沙龙”的首次尝试,沙龙原定计划安排2个小时,但因与会老师热烈交流而延长了半个小时仍意犹未尽。沙龙最后,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薛成龙老师表示,今天的课程思政沙龙本身就是精神和思想交流的生动实践,深受教育和启发。教师发展中心作为学校的教学服务单位,会继续协同教务处、研究生院、教师工作部等部门做好后续的沙龙活动。同时努力汇聚全校各方资源,创造更多对话交流的机会,让教师发展中心成为温馨的“教工成才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