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心概况 >> 中心动态 >> 正文
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召开
最爱大厦门:100岁,执教85年!今天,厦大“最高龄主播”百岁生日!他说…

发布者: 发布时间: 2020/08/07 15:05:20


100岁,85年教龄

如今依然站在讲台

厦大“最高龄主播”潘懋元先生

今天,百岁生日快乐



 

他,曾是演武小学前身——厦大附属小学首任校长,也曾任厦门大学副校长。


他是一位教师,一位受人爱戴的长者和教育家       ,八十五年如一日,三尺讲坛辛苦耕耘,爱生如子,桃李满天下。    

   
他是一位专家,一位致力于教育科学研究的知名学者       ,学而不厌,创新不倦,开辟了教育科学领域多个第一。    

   
他是一位领导,一位令人尊敬的管理者       ,在担任高校和中小学校长或副校长期间,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思想付诸行动,为教育管理的科学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是一位活动家,一位足迹遍布国内外的播火者       ,把高等教育理论传布到五湖四海,高等教育学从此成为显学,世界从此知晓中国高等教育学。    

   
这就是潘先生,我们的老师,一位令人尊敬的长者。    

   
今天,是潘懋元先生100岁华诞,是他从教八十五周年的喜庆之年。    



今天,厦门大学要为我国高等教育一代宗师潘懋元教授举办从教85周年庆典,今天,也是先生的百岁生日。



15岁开始教书,从小学教起,到中学,再到后来的大学,执教85年,桃李满天下,潘懋元先生始终认为“教师是最幸福的职业”。今年线上教学兴起,百岁高龄的他还在互联网上参加线上沙龙,为全国3万多名师生在线授课。



   

15岁站上讲台

100岁还在上网课


   

15岁那年,潘懋元初中毕业后,就在家乡汕头的一所小学开始当老师,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在读高中、大学时,他一边读书一边教书。潘懋元说:“正是不断学习,让我从小学教到了大学。”85年来,他当过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和博士生的老师。其间,   潘懋元从演武小学前身——厦大附属小学首任校长,当到了厦门大学副校长。


1937年潘懋元高中军训照 资料图


潘懋元的大弟子、厦大原副校长邬大光说,潘老师始终坚守自己普通教师的身份,即使在繁忙的行政工作压力下,他也一直坚守在教学第一线。一生以自己身为教师而自豪,一生关注教学,一生关注人才培养,一生不离开三尺讲台。

今年,迈入百岁的潘懋元依然坚守在讲台上。6月7日,他为全国3万多名师生上了一场时长近1个小时的网课。



不少听课的师生打趣说:“您可能是世界上最高龄的线上教师了吧!”

一开始,潘懋元还坚持要站着上课,这可把大家吓坏了。在大家的劝说下,他总算答应坐着讲课。他说:“如果这样坐着还累,那我还能干什么?”


 

     

对待学生像子女

对待子女像学生


     


学生们说,潘老师是发自内心地爱生如子。每到年终时,他总是关心不回家过年的学生,一到除夕夜都会热情地叫他们到家中吃年夜饭,饭后还会给每个人发红包;一位学生来自农村,家庭经济状况不好,正在他为住宿费一筹莫展时,却被告知费用已交,替他垫上住宿费的正是潘老师……


但谈及家庭时,潘懋元却觉得,自己可能是一个不合格的父亲。他曾说:“我爱人在世时生着病,无法管教孩子,我既要搞行政工作,又要兼顾教学与科研工作,白天坐办公室或开会,晚上和周末就跑到自己的小房间研究高等教育,一直没有时间管教孩子。此外,我有段时间借调在北京工作,后来遇上文化大革命又被流放到昆明,一直不在家。所以我的孩子们都是自己成长起来的。”



在潘懋元二儿子、厦大原常务副校长潘世墨的记忆中,打小他就看见父亲总是在忙,白天一早骑自行车上班的身影,深夜灯下伏案的背影。时至今日,仍然如此。


他说,父亲的家教,如老子云“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身教重于言教,言教言简意赅、有的放矢。“不言之教”这个道理,人所皆知,但是真正做到、做好,则非易事。


所以在潘懋元的学生中,一直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潘先生对待学生像子女,对待子女像学生。”


 

     

周末办学术沙龙

到外地出差都不间断


     


关于潘懋元的传说,还常常涉及他在家中开设的“周末学术沙龙”。


自1986年起的三十多年里,每到周末,潘懋元家里都会聚集不少学生,他们在这里办的是集思想、学术、生活为一体的沙龙,这也是潘懋元创设的一种特殊的课外学习制度。


清茶一杯、点心几样,没有课堂上的正襟危坐和刻板拘谨,大家畅所欲言,既谈学问中的人生,也谈人生中的学问。学生们受益良多,将沙龙奉为“精神家园”,有的学生的博士论文题目甚至也来自于沙龙上的辩论题。潘懋元还将这一传统延续到了外地,当他出差讲学时,都会把当地的“弟子”们召集到自己的住所办沙龙。


潘懋元等高等教育学家组织高等教育学沙龙 资料图


在潘懋元百岁生日之际,潘世墨撰写了一篇题为《儿女心目中的“先生”》的文章。文中说,“周末学术沙龙”是父亲的研究生教育教学的模式,它最大的亮点是形成一个“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的学习环境,创造了一个“相互学习、共同受益”教学效果。更加可贵的是这个大家庭的温馨,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心灵沟通,不论从学识上还是从做人上,都体现了平等待人的理念。


作为教育界的前辈,潘懋元始终以谦和的姿态做人,以包容之心育人,以大爱之心化人。邬大光说,无论多么生涩的后辈学生,他都平等相待。


 

     

长寿的秘诀

要运动更要不断思考


     


与潘懋元共事多年的邬大光曾总结过老先生的“保留节目”:几十年如一日,不论刮风下雨乃至台风不停课,学生交上来的作业或毕业论文字字修改包括标点符号,参加学术会议从不提前离席,听别人作报告永远做笔记……


早年,潘懋元还有不少英雄往事,比如76岁时,他还在做俯卧撑,而且一口气可以做20多下,是那种“脚架在高处”的。82岁时,他登上了海拔5020米的西藏米拉山。到达山口时,因空气稀薄,缺氧严重,大家都说,不要下车了,但潘懋元却说,当然要下车,抽根烟,照张相,留个纪念。

潘老师在家中


潘世墨说,今年100岁的父亲身体安康、思维敏捷、精神矍铄、谈吐自如。他出门比较少了,在家里大多是三种状态:在书房看书报、写文章,在客厅与客人、学生交谈,在寝室小憩、闭目养神。


经常有人问潘先生保持长寿的秘诀,他总是莞尔一笑,给出的答案简单明了却意味深长:长寿需要运动,但不仅是身体的运动,更需要脑袋运动,就是不断思考,跟上时代,不断接受新事物和新问题。


如今已百岁高龄的潘懋元老先生,仍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研究思考着高等教育学科的持续发展。



     

教师是人不是神

道德底线最重要


     


近年,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拜访潘先生,从中国高等教育到教育发展,从民国教育到新中国,从大扩招到“双一流”,从学校教育到家庭教育,百岁老人有着独到的智慧和判断,值得我们聆听、体会。


在潘先生的心中:


我认为教师是最幸福的职业。选择做官员,在位时政务繁忙,而退休后却门庭冷落;选择做生意人,在谈生意时,称兄道弟,酒酣茶热,生意做完,“人一走,茶就凉”。世界上只有两种职业是幸福的职业:医生与教师。但是,成为一名教师比成为一名医生更幸福,因为医生面对的是愁眉苦脸的病人,而教师面对的是天真烂漫的小孩和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因此,我更愿意别人称呼我为老师。



古代讲究“天地君亲师”,将教师神化,现在不应该如此。教师是人不是神,是人就会有瑕疵,但瑕疵需有底线,这一底线就是指道德底线。教师的学术水平可能有高有低,但为人不能失范。


为人师最重要的职业素养就是三个字:爱学生。学生是教师的服务对象,没有学生,何谈教师?学生是教师的幸福源泉。一直以来,我坚持举办“家庭学术沙龙”,也是希望借助这样一个机会与同学们相互学习、交流情感。




   

高等教育研究

他创造多个“全国第一”


   

如今,谈到中国高等教育,学界第一个想到的名字,一定是潘懋元。



上世纪50年代初期,新中国刚刚成立,高等教育迅速发展,但原有的教育科学仅仅是把普通教育作为研究对象,不能适应高等教育发展要求。当时,刚过而立之年的潘懋元就敏锐地察觉到“不能把大学生当成小学生、中学生一样来教育”。他认为,大学必须要有自己的教育理论。因此,他倡议建立高等教育学新学科,并在1956年就将“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第一次搬上了我国高校课堂。不过那时候,大多数人并不以为然,只有他一人孤独地坚持着。


后来的一系列政治运动,导致高等教育学科“难产”,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潘懋元的建议才得到关注。



后来,潘懋元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多个“第一”,包括创建我国第一个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由他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是中国第一部公开出版的高等教育学专著,成为这一新学科的理论基础;潘懋元先生还是我国第一位高等教育学的硕士生导师和博士生导师。远不止如此。潘懋元关于大学“精英论”“大众化”的阐述,更深深影响着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



百岁教授,85年教龄
不忘初心,不负韶华
潘老师100岁生日快乐!
愿你健康快乐
春风化雨,递薪传火
桃李满天下!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平台“最爱大厦门”